“家里父母岁数大了,身体也不好,需要人照顾,回乡就业的愿望就更强烈了。”46岁的门头沟农民陈永利走出大山已有十数载,如今,家乡日渐富裕,就业机会增多,陈永利萌生了返乡就业的念头。越来越多和他一样的门头沟农民重新回到大山,这里的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回流的趋势。
就业保障员帮忙找工作
妙峰山镇炭厂村因祖祖辈辈烧炭为生,由此得名。鼎盛时,小村有几十座炭窑。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山区禁止砍伐树木,烧炭业才逐步退出。不再烧炭,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只有山上几百亩核桃、山楂、杏扁,年轻人几乎全部外出打工。
陈永利当年也是因为村里的煤厂关闭而失业。只有初中学历,又没什么技术,他只能离开村庄,进城务工。这些年,他打过零工、干过保安、做过销售,漂泊了十多年,如今年纪大了,萌生了叶落归根的想法。而炭厂村也通过退耕还林还绿,开发神泉峡风景区,经济发展了起来。
去年,门头沟区率先在全市开展就业工作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在299个村(居)两委干部中全部设立就业保障委员,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诉求有人抓,有人管。村委就业保障委员高小琴找到了陈永利,专门为他建立了就业帮扶台账,并多次上门指导。最后,通过村里开发的护林员岗位解决了陈永利的就业问题。这个工作不用全天忙活,但工资也低,每月只有600元。高小琴又帮他匹配了另外几个兼职的岗位,比如帮村里做些疫情防控、道路清扫的零活。这些活计加起来,一天能干8个小时,五险一金全都上齐,到手还有2500多元。
如今,像陈永利这样回村工作的人不在少数。门头沟区对8.87万户籍劳动力全部实现电子化动态管理,征集、挖掘岗位2万余个,推动城乡劳动力6000余人就业。
打造特色就业典型村庄
沿109国道芹峪口北转进入南雁路,行驶8公里就能看到“田庄村欢迎您”的路牌,再往前走,一幢幢红瓦白墙、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映入眼帘。进了村,京西山区中共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崔显芳纪念馆、田庄高小党支部旧址等红色记忆逐一展现在游人眼前。
“这条沟名叫将沟,它还有一段红色故事:全国解放前夕,将沟红沙岗曾经发生过田庄村7名民兵凭智慧俘虏20余名国民党溃兵的事迹……”高瑞艳的讲解绘声绘色,扣人心弦。以前,没有啥技能的高瑞艳就是在家里照顾老人孩子的家庭主妇。近两年,结合门头沟区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需要,区人力社保局开展了一系列旅游配套岗位培训,提升旅游景区周边农村劳动力技能,助力家门口实现高质量就业。高瑞艳就是旅游讲解口才班的第一批毕业生。在田庄村,依托红色文化,合作社和企业开发了工作饱和、缴纳保险、薪酬较高的岗位10余个,让高瑞艳这样的农村劳动力通过村集体岗位或精品民宿岗位实现就业。
田庄村的做法也成为门头沟区打造的特色就业典型村庄模式之一。目前,该区雁翅镇苇子水村-田庄村-淤白村就业特色沟域已初步形成,通过村域经济拉动就业100余人。
“五个一批”行动助农民就业
为助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门头沟区还启动实施了“五个一批”专项行动,即技能培训提升一批、就业政策促进一批、创业就业带动一批、区内吸纳稳定一批、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通过这些举措,开展各类培训1.2万余人次;拨付资金近千万元,惠及企业700余家次劳动力1500余人次;新增参保创业单位1700余家,带动就业岗位数量6200余个;开发精品民宿岗位800余个,带动周边劳动力600余人就业增收;通过5个集体林场2.8万亩生态管护林项目,解决5个镇农村劳动力300余人就业;城管协管、保洁员、巡防员等各类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300余名困难农村劳动力就业。
下一步,门头沟区将围绕《贯彻落实〈关于促进本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参保若干措施〉的实施方案》,实施“八个一批”举措,激活各类涉农载体就业吸纳作用,激励市场主体稳定扩大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参保。